大刀挥向恶意软件,斩不断理还乱
钛媒体注:工信部要求智能手机厂商公示手机预装软件信息,这算是一突破性举动。工信部要求智能手机厂商列出所有预装在手机中的应用,就像食品商需要列出其产品的配料一样。
为迅速在新兴行业获得市场份额,国内企业常常会有不道德的商业行径,手机恶意软件泛滥就属于黑色产业链。为了推广应用软件,很多开发者盯上了往手机上预装软件这一途径,一条由手机厂商、运营商、各级代理商、渠道商、刷机商等环节共同构成的黑色利益链慢慢显现。正如钛媒此前报道的文章指出的那样《撕开APP黑金产业链:移动广告公司是背后黑手?》(链接:http://www.tmtpost.com/23375.html)。
不管怎么说,工信部此举对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利,但智能手机厂商和手机软件厂商不太可能拥护这个举措,因为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告诉消费者所有的预装软件信息;软件开发者未来或许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以让其软件能被安装到新的智能手机上。
按照工信部的规定,可能令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遭受冲击,有些企业会因此被踢出局。然而,结果真的有那么有效吗?
仅让手机厂商对预装软件进行报备,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即使没有了厂商这个出口,仍然还有经销商、零售商的预装渠道,目前,这个渠道还属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再加上没有明确的审核措施,更没有配套的惩罚措施,新规的作用恐“只是愿景”。
【曹天鹏/钛媒编辑】手机以后不许预装恶意软件。
这是国家工信部的最新规定,于昨日起(11月1日)正式实施《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工信部要求智能手机厂商公示手机预装软件信息,规定未来手机出厂时附带的预装软件需先经过审核,只有通过并备案后,手机才能拿到入网许可证并上市销售。
这些预装软件带来的问题不少。除了占用内存、拖慢手机运行速度影响手机体验外,在用户手机处于联网状态时,部分预装软件会自动后台运行或更新,导致消耗大量手机流量甚至扣费,并且用户难以察觉。
即便用户发现也无法自行卸载,如果要卸载,用户必须通过特殊的方法获得手机的Root权限,而这样会使得手机失去原厂保修。
据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用户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智能手机市场中出售的新手机中都普遍含有第三方预装软件,并一般分为可卸载和不可卸载(指通过正常手段卸载)。数据显示,有66.8%用户表示他们很少使用手机第三方强制预装软件。这种不能卸载的第三方预装软件因带有强制性而遭到用户普遍反感。
“恶意软件”出自何方?
预装软件实际上涵盖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应用软件提供商、渠道推广商等多个环节。
有多位业内人士告诉钛媒体,手机出厂时会预装一批,电信运营商采购到手里再预装一批,分到各个运营商省公司、经销商以及各个门店还会与软件商合作进行预装。预装软件经过层层安装,里面难免出现恶意软件。
“我手里有一款中国电信定制的中兴手机,里面装了50多款软件,想刷机把他们卸载掉都不敢,一是怕刷机刷成砖头不能用,二是怕刷机后没法保修。”其中一位说。
那到底是哪一个环节预装软件最多呢?
中国移动以及一些大的手机品牌厂商此前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都否认安装恶意软件,即便预装数量也很小,也都是消费者所需要的软件。
那也就是说,大一些的手机厂商或运营商出于品牌考虑,“恶意软件”数量或许并不多,恶意软件更多来自利润本就微薄的低端手机厂商?
预装软件的确会给手机厂商带来营收,相对应用商店,软件厂商付给手机厂商的费用要更多。“一般,软件厂商想要在手机上安装一款软件都要出到2块钱,有的10元甚至更高。一旦安装到手机里,每次手机开机后软件都会在后台自动运行,盗取用户的信息,监控用户的行动,吸取高额流量费。”有业内人士称。
新规能否真正见效?
工信部出新规就是为了整治预装软件泛滥乱象。表面上看,此举对消费者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有利。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此前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也表示,初衷还是要抑制恶性软件的泛滥。“目前咱们整个市场也是比较混乱,避免劣币驱逐良币,形成了一些不良的利益链,这个不良的利益链往往是驱逐了诚信的运营商和运营部门和厂商。”他说。
不过,软件厂商、智能手机厂商(尤其是低端商)不太可能拥护这个举措,因为这意味着它们需要告诉消费者所有的预装软件信息,一些低端手机厂商被规范,利益也会萎缩。
说白了,工信部新规可能令手机厂商和软件开发商遭受冲击,断了他们财路或者增加他们生存成本——有相当一部分山寨低端手机厂商会因没有活路而消失;或者一些软件开发者为了让其软件能被安装到新的智能手机上,需要支付更多费用。
然而,事情真有想的这么简单?新规真能见效?业内人士有着诸多质疑。
独立电信观察家付亮认为,软硬件本身就存在不确定性,这对生产的监管来说,首先就存在一定难度,例如,批准了生产,手机中的软件又会再升级,这些升级又有谁来监管?
“对这样的应用程序不应该简单说就是通过我给你合格证你就合格,然后没给合格证你就不能上,那这个本身就不是说特别严谨的,因为一个软件有可能2天、3天给你一个版本,然后它为了适配不同机型可能它版本还不太一样。”他说。
眼下,工信部将完善手机入网之前的“把关”工作。过去只是对手机本身把关,合格才发放入网许可;现在则增添了对操作系统和预装软件的监督。
但是,正如《南方都市报》质疑的那样,一旦入网以后,包括运营商、渠道商、零售商在内的整个产业链如何监督?毕竟除去手机商,目前国内手机预装软件产业链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生长在流通环节中的,而这部分向来零散且难于管理。
来自中新网的报道显示,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却持相同看法,他表示:“这一规定仅从手机出厂方面对手机厂商进行了某种约束,但却并未出台配套的监督实施和惩罚措施,手机从出厂到达消费者的这一时间段处在监管真空地带,也为恶意软件预装手机提供了可乘之机。”
如何根除恶意软件?
在业内看来,这其实是监管部门之前不作为导致的恶果。此前,手机软件在国内,没有任何门槛和约束,才最终形成现在的乱象。
反观国外,跟中国的“特殊情况”不同,没有像国内这么多诸如豌豆荚、91助手和360手机助手这么多第三方应用商店。用户主要是在谷歌手机应用商店Google play 和各个手机应用的官网上下载。
Google play 会对入住的软件进行严格审核限制,跟苹果的App Store严格程度接近。用户除了在Google play这样的应用商店上下载以外,还可以在各个应用的官网上下载,绝对禁止像中国这样直接下载个APK安装包,APK特别容易被重新改写植入病毒。
长期来看的话,如安全软件厂商们此前所述,政府或者手机厂商给安全软件留一些高的权限接口,或者出现像Google play那样审核严格的应用商店。
在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杨培芳看来,预装软件的问题实际涵盖了手机厂商、电信运营商、各级经销商、应用软件提供商、渠道推广商等多个环节,要想真正根除恶意软件的影响,还需多管齐下,在各个环节建立法律监督机制。
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把删除软件的权利还给消费者。“电子产品预装软件很正常,以电脑为例,不但预装了操作系统,还预装了包括安全软件在内的诸多软件。但关键的问题是,电脑预装的软件用户可以删掉。”他说。
不管怎么说,工信部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现在是为当时的不作为埋单的时候了。(本文首发钛媒体)